2006年4月28日星期五

历史与党史

近来我们四脚朝天的准备会考和期中考试,什么也顾不上。唯有我这个不着调的还整天看闲书、看电视。
看书不用说,我们学的倒是得说说。我们学的历史课本是人教版的(据王胖子说只有新疆西藏和天津用,绝对是胡说)。在讲抗日的一章中,在抗日前期中共所召开的会议中,重点介绍了制定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对制定抗日作战序列与战略战术问题的洛川会议竟然只字不提。而在近期看的党史电视剧《延安颂》中,洛川会议作为重点情节予以表现。瓦窑堡会议又不着一字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很清楚,一个讲的是历史,一个讲的是党史。瓦窑堡会议着重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而洛川会议主要讨论了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思想路线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又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党史和历史的区别:历史意义。推动了历史发展还是推动了党的发展。两者本该不矛盾,但实际上还是矛盾了?为什么?存疑于此。

史学的阶级性,偏见?

近读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里面的一点让我不得不说说。在现代文化专门讲到史学时,竟然说蒋廷黼是买办资产阶级史学家,钱穆是封建史学家!这从何说起?
大家知道,蒋廷黼除了是个史学大家之外,还是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又没学过共产主义的社会分层,他会知道自己是什么阶级?!他当然就会掺入自己的观点了,史学的多样性,也正在于史学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不同史学观点,难道还要互相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批驳吗?那这么说,《史记》也要加以批驳了?
而钱穆就更冤了,来了个“封建史学家”的帽子。钱穆潜心研究辑古之学,是我国的国学三大家之一。国学吗,就是和古书分不开的学问。史学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而国学没有,史学是国学的一个分支,钱穆用自己的国学观点研究史学,即以古书解古史,钩沉抉隐,使学人大开眼界,为什么要以无产阶级的观念,来剖析这样一位国学家呢?
虽然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其他阶级的历史研究成果就该抹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