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星期日

可笑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真奇妙,我们的世界真可笑。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强盗逻辑为基础的世界。正如第9期《读者》上的《争先恐后》一文所阐述的那样。“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恐怕所有人在上小学时就知道。这句话也诚如《争先恐后》中说的那样,也是建立在强盗逻辑上的。而强盗逻辑的根源又在那里?恐怕就是西方人欺负东方人的理论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这部书的观点又随着赫胥黎的《天演论》被译介到中国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表明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基础上的。那这个世界就太自相矛盾了,矛盾到可笑的地步了。
既然是“弱肉强食”,那么还要警察干什么?(警察不维持治安者除外)普通老百姓既然斗不过强盗,就只能被强盗杀死,因为“弱肉强食”;民众选出的领导人要表现他确实高人一头,就直接去欺压百姓,想杀谁就杀谁。因为“弱肉强食”;红十字会之类的组织也可以解散了,弱者既然都可以被强者杀死,那弱者自己自生自灭岂不省了强者的一道手?
如果从这个层面理解,那么既然是“弱肉强食”,强者还要假惺惺的用警察维护治安,让红十字会去救助弱者。岂不可笑?当然,如果这些手段是用来更好的为强者服务,更好的去统治弱者,那又另当别论了。
也许,无政府主义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贴切的实践。

寻求公平的代价

本周实在没多少可说的。周二发了上礼拜的政治卷子。一道题目得让我在这里费费口舌。这是道选择题。题干有点长,是个事例。有个西安人,在兰州买了十几块钱的吃的东西,回去一看,是坏的。因此花了半年多时间,另外搭上好几千块钱。终于打赢了官司。
这题问什么就不必关心了。但是题里提到的事情绝对值得琢磨。这件事肯定得引起两个说法。有人得说这是吃饱了撑的,多是普通百姓;还得有人说这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应该也是必须的,也许多是公众人物或专家学者。但是我说这是法律吃饱了撑的。这么一个小小的案子也需要多次开庭,拖上好几个月?还得花这么多的钱?有必要吗?本事的事主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几千块钱对他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可不是小数。如果这种事摊在一个工薪阶层的人身上,他肯定会忍气吞声的。但这可就麻烦了。老百姓打官司就是为了找个公平。而大多数老百姓轻易都不敢上法院(人命案和离婚除外)。因为什么?因为积蓄花不起,时间等不起。没钱就别打官司。
难道寻求公正也要分是什么阶级吗?

2006年5月21日星期日

做一个好学生的几个必备条件

我是个差生。这次期中考试我都排到年级后五十名里了。我是个胖子,但我觉得我是个好胖子;我是个学生,但我没觉得我是个好学生。至于大部分所谓的“好学生”是怎么考出来的,我就不说什么了。
但是,我倒是总结出了在我们这样的四流学校里当好学生的几个条件,希望与大家分享:(老师就免了吧)
1.中考的分要好;这样才能进入所谓的“快班”,享受最一流的师资。
2.要有“抄”能力;这样可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3.长得帅或者个头特别矮;长得帅看着爽眼,老师就爱搭理你,长得矮看着像小孩,老师会比较耐心,哄着你玩。
4.嘴皮子好并努力和老师搞好关系;如果以上三项都不具备,这一项还管点用。
5.实在不想学也要装出聚精会神的样子;这样可使老师不“抛弃”你。
我也就整了这么点,不全之处,还望众同仁鼎力襄助。

我们为什么要抱怨?

昨天读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三章是《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在这里钱穆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宗教观念很淡漠。家族意识很强。
确实啊。古时中国人一干什么大事就打着“拯救天下”的旗号。《大学》开头就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从齐家开始的。所以中国人以家庭观念来治理国家,中国人也由于根深蒂固的家族意识和天下意识而把自己统治的区域就称呼为天下。也就使中国这个“天下”成了皇帝的“家天下”。这样就可以知道了,中国人都是“一家人”。
但是,这一观点在现在说不通了。中国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富裕线以下,由于改革开放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而出现了贫富分化。现在看来,“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只是一个幻想。中国人的民族品格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让世纪伟人邓小平失望了。
有不少人怨恨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带来了那么多的贪官和富人。人们愈发觉得自己活的不好。其实,我们现在过的比五几年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由于贫富分化已接近于不可调和的地步,所以很多人怀念五六十年代。因为那个时候毛主席最看不得人民受苦。但实际上,那时的生活水平相当低,社会上的人都是那么穷,没有两极分化,人们物质上苦,但精神上没有贫穷带来的那些压力。而现在不同,钱能说明一切,有钱就是有德,缺钱就是缺德,没钱就是没德。人们的道德观念已经孱入了钱的成分。我们觉得过的苦,是因为参照物改变了,归根结底,是精神上的苦。
用“世风日下”来形容现在的社会确实过分。但是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由于金钱的作用已经变成了现在纯粹的个人观念。所以以此来解释一切现象都可以了。例如:
“为什么不爱国?”
“家我都不爱了,还爱国干什么!”
中国人还能再改变么?谁也不知道。

2006年5月12日星期五

中国的四大“尴尬产业”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而社会转型的第一要务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调整”。事实上不但很多产业的结构发生了转变,使更多的人被淘汰,还催生了很多新产业。但其中也有些产业没被人们接受或承认,有的虽然在发展,但是是从根本上钻了法律和观念的空子,不免有些尴尬。姑且就在此说说吧:

1.教育产业
教育什么时候成了产业!教育是国家应该投资的基本事业!现在,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赚头最多的产业。教育产业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各类私立大中小学以及各类培训班在中国各地出现并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各类教辅读物还在浪费着中国的纸。各高校在学生身上搂足了,把钱投到房地产上,又可以狠赚一笔。即使不在作其他买卖,光靠敛钱也可以大赚特赚。所谓“仨劫道的不如一个卖药的,仨买药的不如一个开学校的。”虽然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没少受到社会的诟病,但他们依然在我行我素的大把敛财。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教育吗!是为中国第一大“尴尬产业”。

2.电子游戏产业
电子游戏产业在外国不算什么“尴尬产业”。但在中国可不一样。在家长的嘴里,电子游戏有如洪水猛兽,好像孩子一玩游戏就立马会学坏。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学生倒还算能够处理好学习与电子游戏的关系。所以好多学生平常经常玩电子游戏,但学习成绩都还不错。家长也由此默许孩子去玩游戏。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十有五六也由于玩电子游戏。无论父母怎样阻止,他们就是抢钱也得去玩。这就是中国电子游戏产业的商机所在。虽然青少年的游戏上瘾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电子游戏也已经无可辩驳成为了中国不可小视的大产业。

3.洗车业
洗车业在中国是用水大户。更是浪费水大户。遭到环保部门、节水办之类的部门的指责。自来水公司也让他们交最贵的水费,以抑制洗车业的发展。但是汽车业的发展推动了洗车业的发展。有私家车的越来越多,洗车店也就越来越多。拿着大水管子呼呼的冲自来水,好多人看了都心疼得慌!心疼也没用,人家赚人家的钱,谁也管不着!

4.洗浴业
这洗浴业和上面的洗车业仅仅一字之差。但是是不同领域的产业。是最为社会看不起的产业。因为十个洗浴中心就有九个半是搞色情服务的。去洗浴中心消费的,都是有钱人。他们家里有舒服的按摩浴缸,还没事往洗浴中心洗澡去干吗?你说干吗?“接受服务”去呗。过去卖淫的女子还有个专用称呼:妓女,再隐讳点也有写成单立人的“伎”字的。但现在这个称呼已经过时,代之以更为直接暴露的“卖淫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哀。解放多少年了,吸毒、嫖娼都回来了。这就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这就是社会转型吗?

2006年5月11日星期四

也说“超女”

我历来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也就是电台放什么我就听什么,左耳朵进,右耳朵冒。对“超女”,我更是不屑一顾。但是超女反映的社会现象值得一说:
超女的迅速崛起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文化选择与社会主流(被年轻人称为“老古董”的人们)文化选择已经可以构成对抗的现实。超女获得了同等甚至超过主流文化的地位。对本来就很少有人看的高雅艺术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很多人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超女只是一种商业炒作,并不会长期保持现在的火爆。超女的文化蕴涵当然比不上高雅艺术,早晚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超女也反映了社会上的教育与就业压力。超女使女孩们看到了从追星族变成明星的希望。当然会不顾一切的去努力。但也从侧面展现了她们对自己接受的应试教育和极高就业压力的否定。上学是为了什么?是挣钱!只要能挣钱,不上学又有什么?靠唱歌一夜成名,大把抓钞票,这也就是她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吧。
超女就只是快餐文化的一个产物,是参加者与组织者进行的商业活动,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它自生自灭好了。不必多管。

我们该崇尚什么科学

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讲了“八荣八耻”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一条。听完讲话,我却生出这样一个念头:
我们究竟应该崇尚什么“科学”?换句话说:是哪一种科学?
我们知道,普及科学搞了不知多少年。普及的都是自然科学。但是,普及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但是提高文化素质能靠自然科学吗?用天文学、物理学能教化人向善吗?在农村,教农民一些自然科学是为了什么?脱贫致富?农民要脱贫致富,学学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就行了,用得着学天文、学化学吗?在学校,也搞科学普及。叫现在的学生崇尚自然科学,成天光盯着理、化、生,能提高素质么!还不是该骂街还骂街,该打架还打架。自然科学只会教会人们“进化论”,懂得弱肉强食!不学理科(自然科学)就不能强国,这倒是实话,但是,如果不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最终也会乱。没有人文科学来治理社会,何谈强国?!

2006年5月5日星期五

咱中国人的“脸”

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当然,这是现代人的写照。现代人是越来越不要脸了。古人做坏事之前还要想想“恐为天下人耻笑”,现在还有想这个的吗?
俗话说的又好:“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可现在相当一部分女孩子觉得自己越变越难看。不惜花巨资去搞整容,甚至有人干脆换脸。但是整了容就好看了?这类整容手术是有很大风险的。“楚王好细腰,宫女死三千”,这种蠢事在周朝就有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怎么就不继承点好传统呢?
以上只是对“脸”的两个理解。其实也就是中国独特的“脸文化”。
中国人好面子,这是尽人皆知的。一个工薪阶层的人,每个月挣五百块,用三百去随份子;别人送了好东西(多数是送吃的,中国人比较关注吃),自己不舍得吃,又拿去送给别人。这礼物就像货币一样在人们之间流动。到头来东西都长毛了,还拿着送人呢。
中国的脸是作给别人看的。有一个例子:去年举办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可谓盛况空前。但相比于韩国馆、日本馆的火爆,中国馆的冷清令人瞠目结舌。有人分析了原因:这界世博会的展馆是在山林中临时搭建的,也正用于突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绿色、环保。日本馆整个顶棚是用竹子扎的,更突出了日本馆清新唯美的风格。而中国馆呢?却成了倾倒所谓“民族文化”的垃圾场。整个世博会的主题是绿色,而中国馆布置得大红大紫,用以象征中国文化。虽然世界各国人民都敬仰中国文化,但这次展示的不合时宜。世博会的主要观众是老百姓,而不是各国首脑。而中国馆的灿烂正是作给各国首脑看的,而忽视了观众主体:老百姓。恐怕即便有中国人在场,也不会去捧场的。因为别人都不去,自己去,这“脸”往哪搁呀!
中国“脸”文化脱胎于何处,我不知道。但她的表征如上所述,足以使我们自省。

2006年5月1日星期一

“一十百千万工程”

首先介绍一下《人民文学》连着4期以来在封三登的广告:“中国诗歌万里行”要做一个“一十百千万工程”。即要以市场化、产品化、集约化的形式,达到“创立一个中国诗歌万里行品牌、创建十个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走进一百个大中城市、联系一千个县级诗歌社团、联系一万名诗歌作者”的目标。
这是什么好事吗?诗歌成了市场运作的对象?!这还叫诗吗?
但是这样悲哀的事每天都在上演。艺术和钱结合在一起。还叫艺术吗?艺术虽不能脱离大众,但是艺术没有大众也应保存下来。没人看就淘汰?当然不能。保存文化艺术遗产,是政府的事,人民大众只须做到尽量去欣赏这些艺术就行了。但是政府不但不拨专款去自觉维护保存文化艺术,反而靠文化艺术去挣钱,还美其名曰“市场化改革”,要靠文化艺术自己去保护自己。这难道是一条成功之路吗?艺术经过这样的改革,还是原来的艺术吗?
由此可引出下面的话题:艺术不是原来的艺术了,人民也不是原来的人民了。我们是人、是民,但不是人民,不具备人民的素质。
艺术在现今市场化的条件下也做出了无奈的分层。拿文学举例说,像《当代》、《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培养出来的是作家,写的是纯文学;《北京文学》一类培养的虽然也是作家,但写的是平民文学;而像韩寒、郭敬明这一类的写作者,也就只能称之为“写手”而算不得“作家”。他们写的不过是所谓的时尚文学。虽然市场行情很好,但是没有在文学史上存在的必要。这也就是《当代》的文学拉力赛至今没有人愿意赞助的原因。没钱赚呗。
一场“文化大革命”把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的那点优秀品质抹煞一空,人们的脑子空了。紧接着的改革开放,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传到了中国。人们的空脑子就一股脑装进了这些东西。人们失去了参与政治、艺术等任何活动的兴趣。所以只知道钱是最好的。别的什么也不重要。对于自己创造的艺术文化也抛至脑后,一心一意的靠着外国人赚着足以花上三辈子的钱。久而久之,艺术成为了金钱的附庸。有钱就代表了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这是什么标准!艺术远离普罗大众而趋于金钱,必然说明大众也成了金钱的附庸。而中国人打死也赶不上西方人的修养。文化艺术的作用也正在于标识一个民族的特有品质,而我们却渐渐的全盘西化。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民族就危险了!
以上的陈词滥调,我不能不说。但我想,什么时候,在《人民文学》这样的纯文学期刊中能够没有广告,那将是中国文学的庆幸。虽然现在广告还没影响到刊物中的文字。

佩服毛泽东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是整个战略决策的大主意都是毛泽东拿的。一人决定了近一千万人的大战的战略动向,世界战争史上哪里有过?但最近发现个小问题。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彻底错误的。但是在他发动文革时他认为党内的资产阶级分子是邓小平和刘少奇。刘少奇过早冤逝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可是邓小平后来的作为却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化。这在文革时肯定会被打成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问题是文革之前邓小平并没做什么有关于改革开放的事。但是只有毛泽东发现邓小平会搞资本主义,这是“时刻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所以要把邓小平打下去。这体现了毛泽东不同于一般人的长远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