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6日星期日

读《读书》第4期人文教育专题

《读书》2006年第4期开头就是一个专题:大学人文教育。这好像是个新问题,但又像是个旧问题。大学通识教育提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各高校也做出了不少尝试。譬如加了几门选修课、又搞了二百多门的通选课,但是也没见什么效。
专题文章指出:不能照搬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要根据大学自身的情况加入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课程。这实在是重要的。作为大学,就要培养既具备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素养的人才。不能像职业教育学校那样只培养一些只能专攻一个专业的学生。又由于现在社会上的金钱崇拜已经渗入了学校,致使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学个热门专业,将来有口饭吃。而专攻一科死学的学生就往往是为了将来赚钱而上大学的。而大学又建立了一些满足这些学生专业技术学习需要的专业,例如法学院、商学院一类的院系。专题文章指出:这些院系在下一次大学院系调整中应考虑他们在大学中的地位问题。这些院系应从大学中分化出去。但是我想,这可是断了大学的财路。譬如在南大里,商学院就是非常重要的学院,如予以分化,可是折了南大半壁江山。但是那些地方上的土财主花点钱办起来的所谓“私立大学”,更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而应该取消所谓“三类本科”。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专题文章指出:在大学教育中,应渗透对文献原著的阅读,彻底放弃先读“概论”,再读若干“材料”这种教学模式。这也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科学习,更要强调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但是这也带来了新问题,由于现在的大学教学骨干教师受到的也是专业科系教育,通识教育的师资成了大问题。
针对大学的改革,专题文章指出:中国大学应该学习美国的做法,大学前两年要进行通识教育,全面发展。第三年再进行专业学习。这是应该的。但是这么做会造成高中的体制发生改革,而取消高中文理科分班制。则必将引起高中教育体制的的地震。
但是,总结以上的观点,我想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专业技校!现在的本科生,不能叫做所谓“受过教育的人”。
我还想把原来在作文中写过的一句话再说一遍:我们上大学是时为了做学问的,不是为了毕了业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