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星期一

“多此一举”

我都忘了是几月份了,中央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全国一呼百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横幅贴的连厕所都是(当然,厕所也是一块重要的宣传阵地),大有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之势。
但是,结果?
请恕我以偏概全:西北的陕西,邱兴华连杀10人;东北的吉林,石友军连杀12人;西南的贵州,一个有作为的县长全家6口人被杀。这些特大杀人案(就是说一次杀死很多人而非多次)反正在提倡和谐社会之前我没听过多少,可是这回倒好,提倡和谐一年都不到,就有起码三起这样的特大杀人案。当然,现在又有人站出来了,说邱兴华有精神病,不要判处死刑。更有人借此大做文章,批判中国社会之没有理性。这也确实有道理。一个合理的社会就得有理性没人性嘛。
恕我直言:提倡和谐纯粹就是多此一举。
不独这一次,中国人历来都有些多此一举。全世界人民都多此一举。不过,正是靠着这多出来的一举,才有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人信仰的是什么?是君子之道。我们和我们的爷爷们从小学的也都是要成为君子,不要做小人。但是小人还少吗?君子们还不是被小人气得洗脚踹盆么?又有什么用呢?他骗的就是你。
发明小人、君子这两个概念,无非是中国人给自己背上的一个大包袱。虽然,中国人没少卸下这个大包袱。但这玩意终归束缚手脚。人家西方人说人生下来就有原罪,所以人家起点低,干什么事也就能放开手脚了。于是,在这个不断庸俗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人占了上风,骑到中国人头上拉痢疾了。
发明小人与君子的概念,更是多此一举。不管是提倡和谐还是区分君子小人,其实你不提,任其发展,最后自然该倒霉的倒霉,该走运的走运。你这么一提,不过是给别人做了笑柄罢了。
中国人由于自身思想的原因,对新的东西,也就总是畏首畏尾,不敢轻易接受,但是见着新东西先臭骂一顿倒是常事。对于旧的东西,都捧得怕掉了,对新的东西,都惦着一屁股坐碎它。甚至,把一切东西都拿来和旧的东西比,也不管有没有可比性。并且原则就是旧的东西一切都好。虽然,这些新东西真的质量不高。
在豆瓣网上,进入《读书》杂志的小组,你根本看不见几个人对《读书》有什么好感,都在那说:“《读书》死了!”没错,《读书》的主编早已不是沈昌文,两年前连三联书店的总经理都给撸了。不独是领导,文章的内容也早已不是那种明白畅快的卢梭式文字了。没错,《读书》的锋芒被磨平了。但是,这就说明《读书》死了吗?这年头有什么没死吗?《读书》的文章更加专业了。专业了……这就不是好事吗?现在早已不是八十年代那个思想启蒙的年代了,让大众接受启蒙思想,在当时是必要的,所以那时的文章在现在这个利益体系已经牢固树立的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保持《读书》原先的风格,很困难。作为坚持读《读书》的人,我们不必求全责备。现在的《读书》真的说不上什么好与不好。原来的《读书》就这么好吗?但是,我不得不说我在“坚持”读《读书》。
说点更实际的,现在最火的,中国大片。网上都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雷雨》穿上黄金马甲,《夜宴》是《哈姆雷特》搬到五代十国。说实在的,这是真话。因为人们总爱把新东西和旧东西扯在一起,并且说旧的东西永远是好的。当然,这两个新东西真的不怎么样。不过新东西提供的是视觉震撼,老东西提供的是情感震撼,根本没什么可比性。
还是那句话,这一点都不奇怪。历史上中国人的任务是什么?是复尧舜之治。你再怎么恣猥,最终的目的也是回到那个原始社会去。所以中国人历来对未来的战略不重视,当然会被人打败。把旧的东西奉为神灵,是最多此一举的。中国也就是毁在这多此一举上。
我历来所排斥的是忘掉传统一味求新,不过今天,我破了回例。唉,哥们儿,你弄明白我的意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