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1日星期日

“家”字之义小考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易中天先生对“家”字的解释有误,那我就把我认为正确的自己的解读记录在这里。
《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此下有注:“今人称家,义出于此。”此义引申之义即为现在的“家”字字义。(如《诗经》中“宜其室家”。)《说文》云:“家,居也。”大徐本无注,小徐本引《尔雅》作了一些说明,文义与前说无异。又《说文》:“居,蹲也。从尸古声。居从古。俗从足。”就是说在当时“踞”是“居”的俗字。再查“蹲”,“蹲,居也。”虽然“蹲”、“居”二字互训,意义并不明了,但可以肯定“家”作此义时是动词。
至于易中天先生所犯的错误——“家”字之构成,《说文·宀部注》段玉裁注:“家,豕之,引申叚借而为人之。”也就是说,“家”字本来的意思是猪圈,后来引申为人之居所之义。而并不是说人的家里有口猪。
《康熙字典》所列“家”字之义有八:《尔雅》之“扆之内”为一义,《说文》之“家,居也”为一义,再下有六义:妇谓夫曰家、一夫受百亩谓夫家、大夫之邑曰家、天家,天子之称、居其地曰家、著述家(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家”之义)。众多古注所训的字义大多为“居”、“扆之内”、“一门之内”、“内为家”、“卿大夫之采地”等义。另外还有“有夫有妇谓之家”、“一家之象”、“家产资财”、“天子天下谓家”等义。

说说易中天

易中天为什么会火起来?百家讲坛为什么会火起来?我说不大清楚,仅就一些现象谈一些我的看法。
易中天讲的三国确实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因为他有着比萨特和余秋雨更为强势的媒介——电视。你老百姓可以不看书、不看杂志,但总不能不看电视吧?所以,在传播方式上,易中天先胜一筹。
易中天品三国的方式是既新鲜又不新鲜。说是学术,可它没有什么严谨的考证,不过是用一些常见的史料作话本来说书;说是评书,却又算不上,因为他自己创作的东西确实不多。易先生自己拉不下脸来,而和他一样在百家讲坛讲课的纪连海说的恐怕也是他想说的,而且更实际一些:“我讲的不是学术,只是普及些历史知识。”在易中天讲述的三国历史中,人性是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的,而历史研究恰恰就是要重视规律而忽略人性。所以,总的说来,我对易中天品三国的定位是:一个文化学者对历史与人性的解读。
当然,比起某某文联组织一批体制文人在一起开会瞎侃文化现象来,易中天品三国是好的。但这也体现了其危险性。这话我说的有些极端,但是我还得说:不要忘了,“品三国”的受众是广大的群众而非专家教授,所以,易中天犯一些常识性错误也会被大众老老实实的装进脑子里。比如,易先生对“家”字仅仅从望文生义的角度去解读,说屋檐底下有口猪就是家,这对吗?在古代语境下解读“家”字,需要对这个字的来源、含义做全面的考证。而易先生连《说文解字》都没查就在这胡说(请恕我用词不当),真是太危险了。
易中天品三国的成功在我看来,是中国的庆幸。因为在中国,学术与政治的禁忌太多。政府传播的文化的层次也越来越低。品三国的出现是对大众文化的挽救。但这也正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悲哀。以往的这些讲学活动只能在大学中进行,在大学里,禁忌不是太厉害,而且受众是大学生、专家教授等小众,所以不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但像易中天这样对着摄像机天下皆知之的可不多。受众这么大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讲述者在讲述时也就不得不有所顾忌。更加上电视节目的播出是要经过审查的,不合适的内容会被剪掉,所以不会对大众的思想深处造成影响。所以,让大众,通过电视来讲,及让大众知道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不必担心会犯忌,这也许正是易中天的聪明之处吧。更何况,他讲的东西本来就与现实关系不大。
但在我看来,大众观看品三国的心态或者说动机,除了满足虚荣心之外,确实有了对历史和人物本身的兴趣,这反映了大众文化品味的实质性提高。也体现了大众对于政策导向下的所谓“文艺活动”形式的群众文化的逆反心理。
以上是我很个人化的观点,不少地方大可商榷,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