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6日星期日

我的读书生活(一)

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喜欢上读书的。上小学时,我看的是《机器猫》和老爸的小人书。自打看了看水浒小人书,我就爱看上这些古典的东西了。五年级,我看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也看了《三国演义》连环画。到了六年级对三国人物的姓名和字背的特熟。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六年级,我在读的双峰道小学并入五马路小学。我们六年级的两个班合成五马路小学六年级七班。历史老师是五马路的,姓杨。课堂语言很幽默,我对历史的兴趣更高了。
小学毕业了。但是考试考了俩良,到哪也不好办。老爸找二姨,二姨和从前的同学——现为南开大学某教授夫人——联系,算是把我塞进了南开附中。
怎样面对初中新的学习生活?这么一个臭了街的问题。老妈和二姨把我弄到了二姨那个同学家去请教请教。那位教授的女儿上的是南开中学实验班,是老爸一手教出来的。想让我跟那个大姐请教。请教个屁!教授似乎看不起人,说我在南大附中能及格就行。我有些生气。扭头看了看书柜,我的天!全套的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的,翠绿色的一满柜子。旁边还有一个柜子,放着各种学术著作。甚至还有方志。我被触动了,心里想着:我什么时候也能有这么一箱子书啊!于是,自打回家,我就开启了我庞大的购书计划。
初一,我买的主要是小说。我去的是书市的金顺和博识两家书店。我看的小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尤其喜欢老舍、契诃夫、欧亨利和莫泊桑。因为这都是现实主义。直到我啃完了《围城》,我才知道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也对这些知识分子的真面目有了点了解。
初二,我就开始买古书了,差不多是历代名家名作的选注本。最重要的,我读了《红楼梦》。当我耐着性子把后四十回续书看完,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我也读了红楼梦了!
于是就买了南大版的《红楼梦资料汇编》这部书,南大书香缘的店员挺吃惊:你看得懂吗?我当然看得懂,看红楼梦没脂批能行吗!自此我就成了书香缘、儒林书院、书市古籍书店、记者书屋的常客了。
初一和初二我买的史书比不上诗文和小说多,但我没觉得我对文学的爱好超过历史。买的几部大部头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之类。但我并没有仔细的看。我只是把这些书当作资料保存,以备查。

2006年3月19日星期日

去你的!王胖子,别胡说了

我的物理老师王青松大概是个怀才不遇者。他也许可以去南开中学教书,但现在沦落到了我们南大附中这个三流学校。把他委屈个够呛。于是就整天拿人开涮,碰上个心眼小的,弄不好得跳楼去。
最近他又发表了他的最新言论:“告诉你们,看新闻了吗?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去当村官,其实就跟原来上山下乡一样,你不好好学,就把你弄到农村去受苦。”
这是真的吗?!天天不看新闻的诸位同学们眼睛瞪大了。
其实大家看了新闻就知道,国家的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大学生支援新农村建设。所选学生也是百里挑一。在农村工作三年,回来免试读研究生。怎么会弄一帮没人要的大学毕业生去支援农村?连自己的学习都搞不好,还领导村民致富!?不怕农民造反呐!一个好政策,却被王胖子给糟改成这样,去你的,别瞎掰!
不过,有些事儿还得说道说道。学校里的青年党校选的青年学员都必须是班里学习拔尖儿的。试想一下,如果学习拔尖的这个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去美国给人家刷盘子去,再也不在中国呆着,你把他弄到党校学了半天又有什么用!
中国教育,什么玩意儿!

我读《亮剑》

又读了一遍《亮剑》,有点感受,说一说。
从来没看过《亮剑》这么好的战争小说。李云龙,真正的中国军人。而作者的创新之处在于赵刚这个知识分子军人。在一般的中国人眼中,知识分子是懦弱的。惯于逆来顺受。而赵刚这个形象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儒将。为了自己的尊严,可以牺牲生命。《亮剑》的小说和电视剧同样精彩。一个也不能少看。对中国工农革命的真实历史的认识很有帮助。抛却那些主旋律作品的涂抹,看看农民阶级到底怎么闹革命。
但是,我在小说中看到的主题和电视剧的主题大不相同。在电视剧中,抗战篇幅占了一多半,宣传时也被定位为抗战题材电视剧。而在小说中,抗战只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主要篇幅描写了建国后李云龙、赵刚的悲剧命运。我不清楚作者的家庭背景,但我猜测,作者对文革恨之入骨,也许有切肤之痛。小说前半部分的烽火岁月只是作者为读者“培养感情的阶段”。事实上,为后面一切事件的爆发做了铺垫。而作者在后半部小说中描写的文革的场面是那样的真实。知识分子劳教时的互相倾轧、李云龙被批斗时的惨状、红革联和井冈山兵团武斗时的血肉横飞……
可以说,《亮剑》是作者对文革的血泪控诉。对中国革命彻底性的深刻质疑。多少年来,中国终于出现了敢于真实记录文革场景、质疑中国革命的小说!
作者直面建国后的种种社会现象:领导干部特权行霸天下、小农意识大行其道。只有赵刚、田墨轩这些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揭露新中国的种种“旧”现象。而到了文革时,小人当道、人性泯灭,人与人之间可怜的面子终于被撕掉。为了自己苟活于世,不顾什么老乡、战友这些“百年修来”的缘分,把人往死里整,意欲除之而后快。田墨轩在东北劳改时,所谓“知识分子”也不顾什么“礼义廉耻”,出卖别人,保全自己。作者揭露了中国知识分子最最可耻的一面!就可以想见现在的学术腐败的风气。文革对于人性的摧残是不可想象的。沈丹红那篇文字拙劣的信就可看出来,被整的人不死才怪呢!
人们都知道国民党部队派系林立,嫡系指挥官和非嫡系指挥官的待遇和部队配置均不同,导致各部队间时常见死不救,为保存实力,打仗也不卖力。而共产党呢?小说中粟裕从中野把李云龙的部队弄到华野名下,并且一个劲的夸奖李云龙如何能打,于是就把李云龙的部队当作主力使用,打了很多硬仗,最后把独立团的老底都快打光了。这说明什么?国民党保存实力是明着的,共产党则是暗着的,把别人的主力部队借过来打光,保存自己的实力。
中国什么时候也没有过真正的平等。旧社会自不必说,新中国呢?建国初期的领导特权虽然被毛主席狠狠地杀了下去,但很快进入了文革时期,文革中,没有什么人权可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一切被资本主义化,人们再次进入了论资排辈的时代。
共产党,不论是什么国家的,都有整人的毛病。在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据《亮剑》的介绍,苏联第一批授衔的五个元帅在肃反中就被整死三个,而中国文革中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老同志也被整死。工农阶级的局限性由此可见。
现在中国已经不同于苏联的修正主义了,是资本主义了!我们享受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工人阶级革命了半天,现在过得叫什么日子!
对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亮剑!亮剑!

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

评《当代》第2期上的两篇小说

2006年第二期的《当代》,我还没看完。只看了迟子建的《第三地晚餐》和陈河的《被绑架者说》。我看完这两篇作品后,想说点什么。
《被绑架者说》是一个在阿尔巴尼亚的投资者的亲身经历。他真的被绑架了,但绑匪却是他的翻译的儿子。这连作者自己也没想到。整篇故事情节觉得欠紧凑。但最后的被绑的描写比较真实。我不想就整篇文字的艺术方面说什么。说实在的我也不会。文中曾提及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党内斗争。简直和苏联肃反和中国文革如出一辙!难道是共产党就意味着这种互相倾轧吗?
迟子建的《第三地晚餐》描写了一个报社文学版面编辑陈青的情感故事。深感现在的女作家能不能别光写女人的那点故事了?陈青一生经历了三个男人:大学的男同学、衣冠禽兽的建筑师徐一加、丈夫马每文。但是把这些故事串在一起的线索就是题目:“第三地”、“晚餐”。“第三地”这个词我不知道是新是旧。反正我觉得是新词。小说中陈青和马每文都在寻找自己的“第三地”。即所谓真正的情感空间。但是陈青只是为了给别的男人做一桌晚饭,因为马每文让她连做饭的心情也没有。两人在隔膜中越走越远。其中马每文的女儿蒋宜云和徐一加勾搭上了,激怒了陈青。最终徐一加的败露也是他罪有应得。之后马每文得病,陈青和马每文终于和好。其实马每文自从娶了陈青,就没碰过别的女人。我觉得他们俩的“第三地”都是不成功的,婚姻也是不成功的,但还差强人意。小说也是为了劝那些吃饱了撑得去找第三者的男男女女们:你的花了几年成就的婚姻总比你一个晚上认识的那个好!并没有必要抛却伦理道德去追求那所谓的“真情”!

2006年3月12日星期日

所谓“和谐社会”

首先具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中的一段:
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认真做好审判和执行工作,共办结各类案件3196件,同比上升9.3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和指导下,依靠同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共办结各类案件7940549件,上升0.85%,诉讼标的金额10597.96亿元。
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审结危害国家安全、走私、金融诈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毒品、贪污、受贿等重大犯罪案件445件,上升11.25%。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全年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683997件,判处罪犯844717人,分别上升6.17%和10%。审结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劳动安全事故、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等犯罪案件1050件,判处罪犯1296人;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24277件,判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罪犯1932人,其中省部级6人,地厅级178人。

这一年来中央一直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两高的工作报告说明了什么?重大犯罪案件上升11.25%,刑事犯罪案件上升6.17%,罪犯上升10%!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
再联想到城乡差距、城镇贫富差距……
和谐?!

红学热?红学热!

近来红学上的口舌之战想必大家皆有耳闻。焦点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和众红学学术大师们的论战。刘心武说什么“上百家讲坛是我的权利”,提倡他的红学研究是“平民红学”。而红学家中,以周思源之反映最为强烈,“不遵守学术规范必定出错,许多文史常识需要澄清”并由中华书局出版其新作《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书中虽未提及刘心武的大名,但内容上可以说对刘心武的观点逐条批驳。蔡义江、冯其庸诸大家也多有微词。
其实,刘心武之“揭秘红楼梦”乃索隐派的抬头前兆。又加上这么多年清宫戏的热映,自然受大家的关注。但是,从周思源先生《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所言可以看出,刘心武的某些观点确实荒谬无稽。但也不能全盘否定。
红学大概是个性最为张扬的学问了。一人一个观点。从诸家对四十回续书的态度上可见端倪。
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对高鹗叙述批得一无是处。高鹗的诗词水平也确实太低。
刘心武从其所谓“秦学”角度解读,更是认为高续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家族史,甚至说前八十回合后四十回根本不该印在一本书里。
周思源先生的态度则温和得多。他认为续书起到了保存传播《红楼梦》的作用,而且认为续书某些篇章写得较精彩。值得肯定。

……

其实这行论战就是普罗大众和“学术权威”的论战。难道是学术就得远离老百姓吗?学术何曾不是雅俗共赏的?
郭德纲的茶馆相声和众著名相声演员的得纷争也为近期焦点。汪洋甚至把郭德纲告上法庭。其实也是所谓众“相声权威”和郭德纲这个将相声还原到剧场、茶馆的探索者的争论。
学术、艺术是属于大众的。

“尽信书则无书”

本文主题绝对是臭了街的。那就是:研究历史不可迷信前人学说。不光是学习研究历史,作为消遣的读历史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近来一些新闻报道真是让我这个自诩为“历史爱好者”的家伙大吃一惊:
1.秦阿房宫竟然根本没有建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只是凭空臆想,没有任何根据。《史记》有关记载也属不实。
2.《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抢劫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所为,而烧毁圆明园则和法国人没有任何关系!
联想起一年多以前,越王墓中的“金”出土时,专家说此“金”即收兵所鸣之“金”。试问:既然没有其他考古资料,谁知道此“金”即为收兵所鸣之“金”?再者,此为越人王墓,何以见得中原之“金”亦为此“金”之模样?
吾辈后学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