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罗生门下

前几天在卓越上买了上海译文出的林少华翻译的《罗生门》。好好地看了看《罗生门》和《竹林中》。然后又把黑泽明的《罗生门》又看了一遍。终于弄明白了《罗生门》和《竹林中》的关系。原来黑泽明把罗生门小说中的老太婆改成了电影中的小孩。结局也温暖的多,樵夫收养了那个孩子。就像鲁迅凭空为瑜儿的坟上添了一个花环。不过,我当然还是喜欢芥川的描述方式:不要留下什么希望。当然,看完罗生门小说,使我想起了鲁迅《野草》中的《颓败线的颤动》。而这两篇文字的联系,是在于描写了同一个丑陋的形象:裸体的老太婆。只不过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老太婆是一尊颤动的石像,而罗生门中的老太婆则仅仅是一具活人,是两种不同的人。黑泽明在电影中描写了一段所谓的真相,这自然是为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做考虑。但真相是不存在的,因为就算芥川把黑泽明回答检非违使的话写进小说,黑泽所说的也只不过是他自己所看得到的真相。竹薮是非常严密的舞台,应该是一个像玻璃球里一样的地方,这也应该是芥川所设计的一个远离外界的地方,就像远离杀戮而拥有死寂的罗生门的破楼。黑泽明之所以设计让樵夫看到所谓真相,是为了让给观众看得懂。多襄丸面对检非违使,说谎是必然的;女人大老远跑到清水寺,也是为了说谎;而武士好不容易通过女巫有了说话的机会,却也是说了谎。芥川或者黑泽似乎是说人们只会丑陋地为自己的丑陋辩护,但是这种辩护正是出于人的本性。如果人的本性不在于此,那么罗生门这个故事会变得毫无意义。这说明芥川并未对人失望,就像黑泽的电影中的行脚僧。毕竟,芥川在写作罗生门和竹林中的时候还没打算自杀。
人们为什么说谎?是为了安慰自己,还是为了欺骗别人?对自己的欺骗的安慰终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作用。而对别人的欺骗也总有一天要被拆穿。我们不知道如果让多襄丸、真砂子和金泽当堂对质会怎样,但结果一定是再次证明真相的虚妄,所以芥川也不必把这些出来。所谓的真相也只不过是安慰旁观者的谎言,只不过是由于对大多数人有好处才会被大多数人苦苦追求。
其实谎言这个概念看来是针对真相提出的。人们总喜欢用非此即彼的方法方便快捷地得出对世界的理解,与所谓真相不同的说法就是所谓谎言,而不知真相情况下的各种说法就都被称为谎言。或者由旁观者根据各种谎言攒成的一副易于被各位旁观者接受的说辞,被众多无聊的旁观者作为真相遗忘掉。
人们总希望通过某两位幸存者来了解灾难的概貌,因为人们似乎已经对了解全貌不抱希望。但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是无法了解所谓真相的。就算用摄像机拍下事情的过程来批驳人们各自不同的说法,但是总会有人表示对录像的怀疑,说谎的人也会根据录像作出新的辩解。但是无论怎样,困境在于,说谎的人们自己并不知道所谓真相,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说的是自己所认为的真相。竹林中那一幕是一种最容易展现出来的情况,三个说谎者知道所谓真相而说谎,反正发生的一切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竹林中》的好处在于,作者让我们觉得他们三个大概都在说谎。但又没有证据批驳他们。或者,人们并不关心真相是什么,而只是关心谁在说谎和如何批驳说谎者。人们出于本能的去对辩解者作出反辩解。
名侦探柯南的男一号“滚筒洗衣机”常说“真相只有一个”。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每次都能将说谎者找出来。并且清清楚楚地指出他们如何说谎。他也总让我们认为真相是存在的。但这真相只存在于他的头脑和嘴中,他并没有亲眼看见全部经过。对于竹林中这个故事,人们本能地会去思考是谁杀死了武士,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说谎者有三个,但真凶只有一个。至于真相,那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说谎者,但真凶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