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8日星期六

读《狼图腾》(3)

《狼图腾》中的每一章开头都会引一段史料。倒是不一定和本章文字有太大联系。但是多次说到匈奴人、突厥人与狼交而生下狼人,倒是可以使读者知道草原人狼性的来源。
但是,有个问题就很有趣了。秦国人始终在和匈奴人打仗,为什么还被中原人斥为戎狄呢?
引用钱穆先生的观点,那时的中原人区分戎狄蛮夷的尺度是生活方式或者文化底蕴。但是又有些不公平。秦国是铁定的戎狄,而楚国也是铁定的蛮夷,吴越就更别提了,那为什么中原各国尊楚、吴、越为盟主,而秦国连参加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呢?
查阅《史记》,《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秦国人是颛顼后裔。那颛顼呢?《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这说明秦国人的祖先是黄帝。是地地道道的黄帝子孙。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適者,以和西戎。
有了封地和宗庙,秦国从此就算是有了。秦国是给王室看马养马的。还担负着守卫西垂的任务。后来他们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以弱肉强食为立国之本的东方诸国只认为秦国是周天子的看门狗。所以朝会不带她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天天和马打交道,和匈奴人打交道,秦国也深深染上了游牧民族生活的色彩。
中原的礼乐文化利于立国和治国,但不利于卫国。面对秦这样的虎狼之国,当然不会引狼入室。而楚国的祖先虽然表明他们是异类民族,但受了北面的礼乐文化的影响,生活习惯也就趋同于北方,所以中原国家的盟会也就带他们玩。
住在纬度低地区的人为什么总会学习纬度高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换句话说,南边人为什么总要学习北边人?
总之,中原等国和秦国识别敌人用的是文化生活标准而非民族标准。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的碰撞归根结底是人民内部矛盾,生活习惯和文化不一样,东方诸国和秦国会产生 n 年的马拉松战争;生活习惯和文化一样,祖先不同的中原国家和吴越等国也能成为 x 年的盟友。秦国由于自己本来是农耕文明祖先的子孙而具备了农耕文化,而长期与匈奴人的交往又使得秦国沾上了游牧习气。使得秦国的斗争对象比任何国家都要多。但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兼而有之的秦国也正是依靠这个优势打败了东方诸国和匈奴,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成就了一番大业。
所以,《狼图腾》作者姜戎先生有一个观点的也是说游牧文化给农耕文化输血,才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一个东方国家要以农耕文明来立国和治国,以游牧文明来强国和卫国。秦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经典范例。虽然她只存在了15年。那时因为秦国后来以游牧文化的重杀戮来治国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比较特殊的。这个时期正是特殊在它的四分五裂。到了汉朝,国家统一,一个统一的汉朝与匈奴为敌采取的就是民族标准了。是敌我矛盾了。这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也是不无关系的。秦国用的是法家的思想,这种治国理念为秦国带来了全国的统一,也带来了亡国灭族之祸。缔造一个成功的国家,应该利用整个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精髓才能实现。不能的只使用一种思想和一种文明。
从地域上看,黄帝的家乡也属于现在意义上的“化外番邦”,为什么没人说黄帝是游牧民族人呢?中原各国,绝大多数都是周王室的后代,都是姬姓。但《史记·周本纪》中,只是说了周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帝喾元妃)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下后稷,所以还是可以认定后稷是帝喾的后代的。而《史记·五帝本纪》中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所以,周的最本源始祖是黄帝。而查阅《史记·匈奴列传》,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说明匈奴人的始祖是夏禹。而夏禹是颛顼的六世孙,可知匈奴的最本源始祖也是黄帝。而楚人的始祖,《史记·楚世家》有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也是周室之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越人先祖也是夏禹。
所以,从最本源的意义上说,中原各国包括秦国和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吴、越等“蛮夷”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分歧。因为他们的始祖都是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