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7日星期六

文学远离大众?

明天就会考了,今天还是不着调,看起了《钟山》。我看的是第3期。首先看的是林梓的《乱红》。写了一个女人在自己所谓的“仇人”家帮着带孩子,最终没有复仇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这又是一个写文革的小说。近几年来写文革的小说是越来越多,且又和刘心武所开创的“伤痕文学”有所不同。似乎人们对文革已经很陌生了。所以写文革的小说的要求也降低到了要让人们去了解文革上了。多数是为了表现文革对人的基本尊严的践踏。但是另一个情况不得不值得注意。就是很少能够看到反映文革场景的电视剧。当然,演这个是犯忌的。但是用小说写这个就不犯忌吗?从理论上讲确实也犯忌,但是,为什么小说家们还在写呢?这也许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中国的文学期刊确实曾有过他的辉煌。八十年代初《人民文学》的发行量曾经达到过100万册。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根据权威估计,《人民文学》现在的发行量也就是七八万册。七八万!一个多么伤心的数字。而国家也停了每年给《人民文学》的钱。使得这本“国刊”不得不去找赞助才能办下去。国家每年给《人民文学》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有一个我知道数字的,江苏省财政每年给《钟山》杂志的款是12万。现在也停了。请问,像江苏这样的赋税大省拿出十二万算什么?可这区区十二万江苏省就是不想拿。因为是白白扔钱。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大省,江苏省没有义务繁荣文学事业吗?
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四大名刊(人民文学、收获、当代、钟山),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了。人们也失去了静静地坐下来欣赏纯文学的耐心了。所以这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为什么小说家敢写文革?因为这些小说是成为不了畅销小说的,只能发表在文学期刊上。这些刊物没什么人看,政府也就不必担心人们看了这些小说后会有什么举动。因为阅读者只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兴不起什么大风大浪。而电视剧是给亿万观众看的,是不能反映文革的,否则老百姓闹起来,就不好办了。这也就是电视剧《亮剑》为什么阉割原著,对原著后一半描写文革的情节只字不提的原因了。
文学究竟是否远离大众?文学的作用还是否被人重视?或者,文学还有什么作用?

没有评论: